時間:106年09月21日(星期四),9:30-11:30。
地點:台北市內湖區南湖國民小學/1樓視聽教室。
授課講師:蔡宇哲老師
《神奇心理學》內容簡介
想要增強記憶力嗎?
想要做個有魅力的人嗎?
想要透視人心,讓生活更快樂嗎?
為什麼看人出糗,會不自覺想笑呢?
為什麼會發生「情人眼裡出西施」呢?
為什麼明星代言,就能帶來商機呢?……
這些常見的問題和現象,都可以用心理學來解答。
本書結合趣味漫畫和生活小故事,說明隱含在背後的心理學。了解人性心理,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,用更有智慧的角度看事情,讓人際關係更和諧,進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!
【前言】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/蔡宇哲
讓生活更充滿興味
我喜歡心理學,因為這讓人驚嘆生活是多麼的奇妙與精采。心理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,談的是自己,還有每天都會遇見的人,所以學問就在生活中處處發生。比方說:我們要是看到一個嬰兒身旁放個玩具小汽車,總是會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是個男孩,為什麼會這麼認定呢?報章媒體上常會看到明星宣稱哪種食物吃下去可以有很多好處,或是推銷某個產品多好用,但這些明星並不是專家,也不見得常使用這些產品,為何民眾還是會相信這些人的推薦呢?這些都與我們人的心理有關,人們為了能夠快速因應環境的變化,有著許多自動化的應對措施,而這些因應方法在大部分狀況下都是好的,但在少部分的情況下就會有點小差錯。當了解這些心理現象及其背後成因後,自然就較能夠得其利而不受其害。
可惜臺灣的學生在大學以前都不會有機會接觸到心理學,就算有,多半是零散看到關於精神異常或情緒障礙的相關文章,很容易誤解心理學都是在談這些異常狀況,但其實這只是心理學的一小部分而已,還有更多有趣又生活化的部分。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寫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知識,希望藉此向讀者傳達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很生活化、很有趣的科學知識,也是不分老幼都能夠了解並體會的實用知識。
這本書的出版還有另一個重大的教育意義。本書的另一位作者洪群甯,是本系的大學畢業生,熱愛心理學的推廣。我認為知識的推廣並不能只仰賴老師,學生也不是單純的知識接收者,還可以同時扮演知識傳遞者的角色。如果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整理並傳達出來,對他而言在這過程當中會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,也能夠獲得分享知識的喜悅。分享知識的學生越多,知識的傳遞才會越快、越廣。
懂心理學或許不會讓你考試考高分,無法讓你體育成績變好,但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、覺得觀察周遭是件有趣的事、讓你對這世界充滿好奇,而這能讓生活增添更多的趣味與色彩。
歡迎來到有趣、神奇的心理學世界!
「神奇的心理學」幸福講座手記 ◎吳銀玉
當你買東西時,如果要殺價,你應該先開價,還是讓老闆先開價?
錨點效應(anchoring effect〉簡單的說就是;定個好價錢,消費者埋單的機率高,心理學名詞,是認知偏差的一種。是一種商業的行銷技術。譬如:百貨公司周年慶,平常很少打折的保健藥品正在打七折促銷,頭幾天,黃底紅字的廣告牌上寫著:「每人限買12瓶!」週年慶促銷結束,行銷人員發現,業績足足多了三倍。
《快思慢想》作者丹尼爾•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解釋,這就是「錨點效應」(anchoring effect,或稱為錨定效應)的威力。人們在做決定時,往往會過度信任第一時間所取得的片段資訊,以此為判斷基準,進而逐步修正。就像要靠岸的船,得先下錨再移動船身,才能停在準確位置。
就像一條巧克力8元、兩條10元 ,消費者幾乎都會多買一條。8元,就是錨點,促發你腦中「兩條比較划算」的想法,覺得自己賺進6元(原價為16元)。仔細思考,你原本只打算花8塊買一條巧克力,走出店面後卻多花了2塊,買了你可能根本不需要的東西。
人類在進行決策時,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第一筆資訊(這稱為錨點)進行決策時,以快速做出決定,在接下來的決定中,再用第一個決定為基準點,逐步修正。但是人類容易過度利用第一個錨點,來對其他資訊與決定做出詮釋,當第一個參考用的錨點與實際上的事實之間的有很大出入,就會造成偏誤喔。
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‧艾許(Solomon Asch)在1951年找來一群學生,進行一項測驗。他拿出兩張牌,一張畫有1條直線,另一張畫有3條不同長度的直線(參見下圖),要學生指出第一張牌中的直線,和第二張牌中的哪一條等長。
在這群學生當中,只有一位是真正的受試者。艾許在事前已和其他人串通好,指示他們選擇A,讓真正的受試者在他們後面作答。
實驗開始,前兩次測驗,所有學生都回答出正確答案C。第三次開始,5個「樁腳」故意異口同聲說出錯誤答案,真正的受試者開始困惑,跟著答錯。
結果顯示,平均有33%的人會跟從樁腳說出錯誤答案。在18次實驗中,共有12次樁腳會提出錯誤答案,造成76%的人至少跟著大家回答了1次錯誤答案;勇於獨排眾議,持續說出正確答案的比例,只有24%。如果再加入「要是每個人都答對,就有團體獎金」的條件,答對率只剩下53%。
人多少都擁有害怕標新立異,尤其是受到群體的引導或壓力時,更容易懷疑自己的判斷,進而改變觀點或行為,以保持和其他人一樣的意見,這種心理變化就稱為「從眾效應」。由於羊群裡,很容易因為一部分羊開始移動,其他羊隨之盲目跟隨,所以從眾效應也被稱為「羊群效應」。
|